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To Top

活動追踪

雕題賞折/雕技藝意-實獸寓意-牛

在實獸鈕飾歷史發展的長河裡面,牛鈕飾用於印章和金石文化的時間性,比起歷來就受人尊崇、並且早在秦漢時期就成為印鈕題材的龜、馬、駱駝等形象,牛作為印鈕雕刻題材的時間較晚,也較少見。一直追逐到明時期,才看見它的身影,而且一出現,已經在壽山石鈕飾的發揚光大,發光發熱,補充了民間、宗教間、文學間的期愿和思想的響往。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

壽山巧色芙蓉牧牛童子擺件壽山石天藍凍-孺子牛鈕章正方章

據專家考證,商周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樣,即是以牛首為原型的圖案。在古代,牛還被用作祭祀天地山川及社稷鬼神,稱為(祭牛)。早在戰國時期,牛已經出現在了青銅禮器上——湖北博物館收藏的方耳臥牛鈕蓋鼎,出土於湖北荊門包山M2大塚,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禮器,在鼎蓋上,就鑄造了三隻臥牛作為鈕飾,細節生動,格外精美。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戰國 方耳臥牛鈕蓋鼎 湖北博物館藏
戰國 方耳臥牛鈕蓋鼎(局部) 湖北博物館藏

在隋唐時期,牛的形像也出現在各類工藝或藝術品之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隋代陶黃釉牛,以及唐韓滉的《五牛圖》等。 《五牛圖》更是其中難得的純以“牛”作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所描繪的五牛形像不一、姿態各異,無論是骨骼的轉折還是筋肉的纏裹,都異常準確生動,形神兼備。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隋 陶黃釉牛 故宮博物院藏

韓滉的《五牛圖》最初或有鼓勵農耕之意,不過由此之後,越來越多以”牧牛“為主題或表現農耕的作品出現在中國藝術史中,我們也能夠從中窺見中國傳統藝術各種牛的形象。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
唐 韓滉 《五牛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如此之多的藝術作品表現耕牛主題之後,牛鈕的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明代牛鈕黃楊木印,注重表現彎曲而富有氣勢的牛角,在牛身的雕刻上,則以誇張聳起的脊背線條、躬身縮頸的體態動作來貼合印章本身的體積,健碩的頭部給人以宏大的氣勢,淡化了牛身的壓縮感,趣味無窮。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黃楊木雕的牛,以圓雕法刻臥牛擺件,特別突出其背上的一塊聳起的棘突,其皮膚褶皺以及骨骼線條清勁高古,耐人尋味。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明 黃楊木雕牛鈕印章 上海博物館藏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明 黃楊木雕臥牛擺件 北京故宮博物院

牛這一形像在內的壽山石寫實類動物雕刻,早在元代就已出現。玩壽山石雕的都聽過一句順口溜,叫“古獸古獸,七拼八湊”。意思是古獸誰也沒見過,因此常常被大家嫁接上許多動物的特徵,很難界定到底刻的好還是不好,像還是不像。但“牛”就不一樣了, 對於從農耕文明走來中國人而言,“牛”這一生物是無比親近且熟悉的。它不僅是主要的祭祀品、肉食來源,也是牽車、耕田的重要力畜。其溫和敦厚的形象,深得人們喜愛,無論傳統繪畫,詩詞歌賦,竹木牙角,金石玉器,都少不了牛的存在,刻的怎麼樣,一目了然,一點也亂套不得。

雕題賞折雕技藝意-實獸寓意-牛明 壽山石牛紐“龍池春意”印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明早期壽山石印鈕上,就以非常拙樸的手法,雕刻了牛鈕飾:牛鈕呈蜷臥狀,俯首臥於前蹄之上,憨態可掬,雕工簡練,雖然造型上並不華美,但生動寫實,不落人後。

到了明清時期,動物類雕刻發展的更為繁茂,常見以生肖為題者。生肖有十二屬相,除龍之外,都是隨處可見之動物,對於雕刻者來說,只要有心觀察生活,創作起來就可得心應手。

因此,在壽山石雕刻中,各種與牛相關的題材非常常見,風格也隨著壽山石雕的大風氣轉向而變化。康熙時期的壽山石“牛”,往往具有渾圓厚實的團塊,執拗到近似於倔強的形感。到雍正時期的壽山石“牛”,團塊逐漸打散,體量被線條所分割,體積的美感逐漸消融於華美流暢的線語言中。

雕題賞折雕技藝意-實獸寓意-牛清雍正 壽山石臥牛紐“胤禛之章”印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清代的雍正帝。雍正帝偏愛壽山石,曾經命內務府製作了很多精良的壽山石印章,其中有一枚壽山石臥牛紐“胤禛之章”印,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印紐呈臥牛回首仰望狀,印文刻“胤禛之章”。牛的神態雕刻得極為細膩,生動寫實,符合雍正帝的審美要求。BB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枚壽山石童子牧牛鈕“白髮向人羞折腰”章,其邊款為“天啟四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宏度”,單從篆刻落款看,應是明末篆刻家汪泓的印章,所刻童子牧牛鈕秀麗典雅,以點刻法刻出牛毛,牧童腿部尤留巧色,而牛頸的處理相較後期古獸緊實的風氣,則更顯得豐厚和緩,尾部甩動有力,特別是彎曲其中一腿的動態,顯得生動而精彩。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明 汪泓 壽山石童子牧牛紐“白髮向人羞折腰”章  故宮博物院藏

雕題賞折雕技藝意-實獸寓意-牛清咸豐,白壽山石臥牛紐“履信書屋鑑賞之寶”印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帝王對壽山石牛的喜愛在延續。百年之後,咸豐帝也有一枚心愛的牛鈕——白壽山石臥牛紐“履信書屋鑑賞之寶”印。這枚印章材質為白壽山石,黃褐色臥牛鈕,印模漢文篆書“履信書屋鑑賞之寶”。履信書屋位於圓明園內,是鹹豐帝讀書的地方,可見他對這枚牛鈕章的鍾愛。CC

延續至當代,隨著雕刻家們不斷的大膽嘗試,牛鈕已經不再是過往罕見的印鈕題材。在牛的造型上,各有異趣,有註重刻畫牛強有力的古樸造型,亦有註重表現牛生活情境的作品,於方寸之間,有田園耕牧之遙想。

雕題賞折-實獸寓意-牛田黃石牛鈕方章 52g 福建東南2013秋拍

雖說同樣是“牛”,卻各有不同。前文提到的牛鈕章,都是一隻牛獨立成主體的案例,但氣質相距甚遠,這是風格不同所帶來的差異。比如在中國的寓言故事裡的牛,傳說混沌初分時,是老鼠先咬開天,牛又闢出地,然後才有了人與萬物。先秦古籍《山海經》中記載著名為“夔牛”的神獸形象:“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這裡的牛儼然一派威風凜凜之態。

由於牛是人們所熟悉的家畜。除了帝王宮廷對壽山石牛的喜愛,在壽山石雕刻達到了巔峰的明清時期,文人間也特別流行使用帶有自身屬相的牛鈕飾印章,或者符合個性需求、吉祥寓意的寫實類牛鈕。另一邊,根植在農耕文化下的牛無疑是勤勞樸實的象徵。若靈感源自於此,所雕之牛必然是親切可愛。是古代農業社會的重要耕作家畜。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人與牛的關系特別密切,它不但被用來耕田、拉車,而且肉、奶可為食品,角、皮、骨亦有廣泛用途,堪稱全身俱寶。

造型上,壽山石雕“牛”也有不同,甚至可以說上演的“變形記”在歷史上其實是始終沒有中斷過的,在變化過程中開始被結合進越來越多的元素。從獨立的牛,衍生出“童子騎牛”、“舐犢情深”等等壽山石雕題材。

壽山巧色芙蓉牧牛童子擺件

牛本性嫩善努快。品種很多,除最常見的黃牛、水牛外,還有犛牛、耕牛等。古代擁有牛是家戶財富像徵,牛頭量越多越富。有豐收,生活富足之意。壽山善伯凍-牛鈕正方章

牛在民間牛又是春天的象徵。在中國南方,流行著一種牛崇拜。牛象證著春天,因為它是開春後下地犁田的,所以,人們要舉行開犁儀式,有時連皇帝也來參加,有的地方還專為黃牛建立“牛廟”。

壽山高山石-童子牧牛鈕正方章

其中,童子騎牛代表了壽山石牛中最為溫情的一面,由此可聯想到杜甫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句中的情景,是對美好恬靜生活的嚮往和寄託。

壽山黃芙蓉-童子沐牛手把件

牧牛鈕為印鈕雕刻傳統題材,反映文人的田園情節。印鈕雕刻精細,多含有母子牛、童子等元素,且彼此互為呼應,精妙生動。壽山石章牛鈕多為水牛形象,突出一對大而彎曲的長角。壽山石-坑頭晶-孺子牛鈕橢圓章

牛鈕姿態多樣,或臥或立,或沐水或蹬望,刻牛要表現出牛的穩重有力,不吃草、不飲水時牛頭往往是抬著的。壽山牛角凍-臥牛鈕日形章

還有表現母子牛、加上牧童等內容,一派農家樂牧歸自足快樂之像,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烏地高山凍-精品牧童戲牛對方章 (黃恆頌)

夕牛望月:特別值得介紹此種鈕飾,典出(吳牛喘月),傳說江南炎熱,水牛白天在烈日下辛苦一天,到了傍晚見到月亮還以為太陽又出山,就喘起氣來。 (太平禦覽)引(風俗通)說:吳牛望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後人演變為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的意思。壽山紅花芙蓉-牛氣冲天鈕正方章

老子出關:在道教故事中,老子李耳,出騎的就是乘青牛西遊,民間神話傳說中有關神牛的故事很多,認為青牛是一種神物。道家謂仙人常騎青牛。壽山牛角凍-牛氣沖天鈕日形章

形式也在變化。再往後,到了薄意雕刻中,牛在石雕畫面中的主體地位逐漸削弱,直接隱與山水之中,這時意境悠遠、寄託思想成為表達的重點。雕刻者藉助牧童戲牛、放牧歸牛等場景,抒發自己想要歸隱田園的遁世之意,觀者也有了畫外之意。僅從壽山石雕“牛”這一類目的若干案例,亦可看出,壽山石雕在不斷傳承中發展出的語言、形制,都更為成熟、獨立,不再是其他雕刻風格的附庸,而有獨立之面目,確實是“牛”。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