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學
壽山石學-山仔瀨的石種-外觀特徵
On 16, Aug 2023 | No Comments | In 壽山石學, 活動追踪, 無分類 | By raymond
山仔瀨石又稱山井籟石,產自於壽山東北的黨洋村附近,金山北麓的山仔瀨,與汶洋、松柏嶺同屬日溪系石。礦洞接近連江縣的交界處,更與連江黃石一脈相承,質色亦相類似。山仔瀨,一直是壽山石中不太為人所重視的偏門石種。早年在未開采出優質石材的時候也曾經被認為是不堪賞玩的粗石。其質脆硬多含砂礫,難於受刀。有黃、白、紅、黑各色,舊時所產質多粗劣。
近年來,漸有佳石出,一批色質俱佳的山仔瀨石現身市場,色黃少砂,顏色黃白相間,有時略泛青色,不甚通明但素淨雅緻,細嫩微透明,溫潤可人,尤其是帶有“九重粿紋”者,可謂美崙美奐,令人愛不釋手,與文獻中所載“劣石”實在大相徑庭。
陳子奮《壽山石小志》載:“山仔瀨,又名山井籟,乃劣石。滿石砂釘瓦礫,不堪下刀。”,但一個時代總有其局限性,高兆在《觀石錄》裡批評謝在杭,“謝在杭布政嘗稱之,品艾綠第一,卒歎其未見也。”陳子奮先生的時代山仔瀨未出佳石,就此被定性,著實有些冤枉。
比起山仔瀨,連江黃這個“親兄弟”的名頭就要響亮多了。連江黃產地比山仔瀨略微偏北,《壽山石小志》裡也有記載:“色藤黃或黃褐,中有細紋似蘿蔔紋而直,粗且並行,俗呼九重粿紋……純者濃艷樸茂,通靈處,與田黃有虎賁中郎之似。與田黃“虎賁中郎”的山仔瀨,”所謂虎賁中郎,在《後漢書.孔融傳》中有記載:孔融與蔡邕關係很好,蔡邕過世後,孔融每次喝醉,就會邀請與蔡邕長得相似的虎賁士與自己同坐,並說:“雖無老成人,且有典型。”—壽山石誌中引用這個典故,就相當於說:我雖然沒有田黃,但手握一件與其各種相似的連江黃,也聊以慰藉啊!大家都知道田黃在壽山石裡是什麼地位,“像田黃”,幾乎可以算是對某個石種的最高評價了。 “連江黃,假田黃”,雖然似乎名頭不甚光彩,但亦可看出前人對連江黃中上品者的認可。
山仔瀨顏色較連江黃淺一點(連江較深黃偏紅、較咖啡黃),它的色澤是如此,只與同屬旗山系的黃大山有相同的顏色,所以第一可以從顏色直接指認,其二是它有自己的紋理與米點狀,這些都是輔助特徵。其三,肌理隱現不規則的網狀紋,或多條層紋,俗稱九重粿紋。
山仔瀨與連江黃一般石質脆,性較乾燥易裂,有小細裂,比較沒那麼純的會參雜大顆粒狀的結晶,山子瀨與連江黃較難得大材與多裂紋,一般九成的山仔瀨或連江黃都雕薄意與博古,博古化解裂紋。
今日所見的山仔瀨石,純黃者並不太多,多數黃白相間。 《小志》中亦有對連江白的記載:“連江黃之色白者,略帶微綠、微黃,似竹頭窠。其直紋、裂痕、粉黃點與連江黃同。 ”
按圖索驥,今日的山仔瀨,黃者如枇杷,白者如蘋果肉,再加上獨有的“九重粿紋”,活脫便是文獻中的連江黃石再世,令愛石者欣喜不已。
以“老鳥”的眼光來看,黃色山仔瀨石色美質純,但缺乏田黃特有的“田味”,與真田黃的差別還是不小的,不太容易混淆。它的質感與同屬日溪系的汶洋石倒是有些相似,唯其“九重粿紋”是汶洋石所不具備的。
九重粿是一道閩南特色小吃,由紅、黃、白等色的米漿蒸熟而成,切面層層疊疊,煞是好看。山仔瀨的紋理並沒有那麼色彩分明,但筆直的走向和糯米年糕般的質感卻與九重粿有些難以言說的神似,與沒有什麼明顯分層的蘿蔔絲紋和彎曲蔓延的水流紋迥異,一定要說的話倒是有點像水流紋“拉直”的效果。
九重粿紋排列規律,層與層之間有時潑辣分明,清晰易辨,有時水乳交融,難分彼此,而無論如何,其乾淨整齊的分佈方式美不勝收,簡直治愈強迫症。
作為與汶洋石同系的石種,山仔瀨質地硬脆,缺點也與汶洋石一樣。那就是太容易裂了。好在石農有了對付汶洋石的經驗,對山仔瀨原石亦可如法炮製——將原石浸油用保鮮膜包好,待其安然度過不穩定期,即可放心切章雕刻。
被製作成印章的山仔瀨石,淡雅素淨,溫潤內斂,頗有文人氣。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