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學
壽山石學-環凍-外觀特徵
On 09, Mar 2023 | No Comments | In 壽山石學, 活動追踪 | By raymond
「環凍」環凍石 ,這種石頭屬於壽山石中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帶有環狀紋理的石頭。壽山石中的環凍,只是石頭中的一種現象,但並不以此現象特別命名,環凍多在山坑和水坑石中出現。佈滿石面,以環紋清晰、疏密得當、地子晶透乾淨為上品。環凍圓圈色灰白或深灰,經油浸漬後或變淡或反增濃。
實際上,嚴格來說環凍的“環”是壽山石內爆後的產物,既然是內爆,受力均勻自然呈現出圓環一樣的“遺跡”,就彷佛是隕坑一般,水坑石承受住了這樣小小的內爆,卻沒有裂開,石性穩定而造就出了獨特的紋理,不得不造化天工的神妙。
通常產於水坑各石的肌理中,尤以坑頭及水晶兩洞為主,晶瑩通明如半熟蛋白,石肌多隱現菊瓣或魚子泡狀小圈,環凍的肌理中,時有泛水珠、水泡般的環紋出現,或零星分佈,或環環相連,蔚為奇觀。環多呈粉白色,大小不一,情趣比其它凍石更勝一籌。山坑石中荔枝、高山凍中可見,杜陵則偶見。
環凍的價值:
有環凍者,因為難得,環凍石幾乎都是隨形不切!唯恐切時,環凍有所損失…環凍石一旦能出章,則視如至寶,皆更名貴,市價其價多更高於在水晶凍、坑頭晶、牛角凍之上。
環凍的種類:
環凍也分二種,一種為真正的環凍,是凍中含環狀結晶砂結成;一種為裂紋環凍,也就是石肌內產生的環狀裂紋,後者經浸油後,環會變淡或隱而不見,應可區別。環凍又有單環、雙環及多環相連,頗為奇特,以水晶凍或牛角凍中較為常見。
環凍與前賢的故事:
《壽山石考》曰:西施之顰,息媯不語。息媯,春秋息侯之夫人。意指環凍之美,如西施、息媯之流。
在陳子奮的《壽山石小志》中寫道:“環凍,為水晶凍中之有環者,色白、黃、或灰黑均有。環甚細,聯珠而粉白,繁則密如雨泡,少則寥若晨星,浸以油,其環或更明顯,或反淡滅。此外則天藍凍、桃紅凍、牛角凍中,間亦有之,皆新巧妙絕。”陳子奮的描寫確當精準,環凍的“環”,在晶瑩剔透的水坑石中顯得尤為分明,大多呈現出粉白的小圓環模樣,有些聚集在一起,有些則零星散佈,在環凍的審美中,以環圓、完整、清晰、疏密得當者為上品。
小小的環凍石,凝聚瞭如此神妙的天然變化,見證了造化之神奇,自然受到了藏家的喜愛。在王一帆所著的《壽山夜談》中,還記載了一個關於環凍石收藏的故事:“帝師”陳寶琛的侄孫、出身名門望族的陳純先生格外喜歡壽山石,有一次,他在古董店裡意外發現了一對環凍石對章,愛不釋手,為了將它們買下收藏,咬牙花掉了為結婚準備的銀元。環凍石對章到手了,戀人卻一氣之下離開了他。可見陳純的愛石如命,也足見美石對於慧眼識珠的藏家的吸引力。
環凍的表藝方法:
“付物自然,雖拙而巧”,如何將人工的雕刻藝術融入到天然材料之中,達到“渾然天成,巧奪天工”的境界,這樣的考驗在以環凍石為材質的雕刻中可以說是淋漓盡致的表達了。
自然賦予了環凍石的造化之美,如何巧妙地揮運這份天然美感,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之境,卻相當考驗雕刻家的功力。最為經典的是以“海底世界”或“熱帶魚”為題材,譬如坑頭環凍石薄意擺件,就是在石形平坦光潔的坑頭環凍石上以薄意法雕刻出成群結隊在水草中游弋的熱帶魚,四周的環凍紋理正如群魚所吐出、激蕩的氣泡。背景中的環凍紋理為畫面增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似乎側耳就能聽見“嘩嘩”的水流聲響。
雕刻的《吹泡泡》雕件則可以算是環凍石又一種創新的雕刻構思了,雕刻家就巧妙利用了這個特點,在下方雕刻出兩位稚童拿著蘆管吹泡泡的情景,細密的環凍紋理正如蘆管口剛剛吹出的氣泡,而上方稀疏的環凍紋理則如同輕盈飛上天空而變大的泡泡,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環凍的保養方法:
前文中陳子奮提到,如果將環凍石泡在油中,環要么變得更為明顯,要么則淡滅,明顯者乃是由於石材本體“吃油”之後變得更加透明,因而凸顯出環的粉白色澤,淡滅者則是由於環也“吃油”,油浸潤了環狀的“遺跡”,自然就淡滅了。當代收藏中,幾乎不將環凍石進行浸油的處理,正由於這樣不確定的“高風險”。
環凍億萬年浸泡在水里形成,以壽山石保養來說,環凍當然是最清晰最漂亮,但保養不當,經過若干年,當初清晰可見的環凍會變得模糊不清。最後可能消失,所以兄若有環凍的高山晶或是坑頭晶,強烈建議不要成天泡在油裡。也不必用保鮮膜一直包裹著。只需要隔三叉五時,用抹有淡淡白油的手掌,輕拭石頭表面即可。壽山石美麗可人,卻需要”時時勤拂拭”!這才叫養石。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