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To Top

活動追踪

“收藏鑒賞”本身也是一門藝術

世界上”收藏鑒賞”的門類種種,有書畫、印石、古籍、青銅、陶瓷、錢幣、玉石、翡翠、傢俱、紫砂….. 。但凡有人為參與的創作,其”品”中自然就具有藝術高度的分野,當你步入有目標有意圖去研究收集、享受這個收集過程,而希望收集物是當中的稀品,期望他日此物為珍,你就是步入“收藏鑒賞”的門欖,你就可稱收藏家。你就得對你的收藏品具多少藝術高度負責。

收藏鑒賞本身也是一門藝術

小堂認為“收藏鑒賞”本身也是一門藝術。可以這樣說,藝術品收藏這個行為本身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在”玩”壽山石的人中,有一群人是這樣去體味當中“收藏鑒賞”的門欖世界的。

壽山石,乃至其他傳統人文用石類(不是人民用石),可以說它是一種人文形像很強的藝術載體。尤其印石這收藏門檔,有實用性,有篆刻的藝術性、有雕刻的藝術性、有石質的屬性、有石色的屬性、有歷史文豪將相的記錄性等等。這樣的收藏取向,是隨歷史洪流和人文活動自然而然形成的,傳承自一種文人書房的雅氣文化。書房小玩物,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具有比較深厚的傳統韻味,不純以銅臭作口號,似乎更有一種含蓄、恬淡、可親、書卷氣的魅力,簡單地說,就是不俗不膩,也讓人心生嚮往又非遙不可及,讓這些書齋玩物更具個性。

石質和石色的”美”
各個不同歷史時代裡,優美的本體,材質的特性固然是壽山石的基本屬性,所產出的幾百種代表性石材石質,有的晶瑩靈透,有的艷光映人、有的質樸內蘊、並兼有各式紋理與俏色,堪稱精采紛呈,至今已燦然可觀。成為時下有系統的石學文化。

雕刻工藝的”美”
說到石雕中的藝術,印石的”雕刻藝術”它一直是我國藝術花園中的一支奇葩,甚至是我國的國之瑰寶,向來為世人和收藏世津津樂道。把印石收藏都帶進石雕的審美之中。壽山石雕確實也非流於物表、難登大雅,很多過往名家作品,在境界的表達上已經很有高度,且不失元真氣象。

沒有經雕琢的素體,若果是妍麗或素樸的石料可以很美,所以部份玩家選擇收藏第一層天然之美。而任何加諸石上的工藝為第二層人為藝術的美(包括篆刻、包括雕刻)也要美,各有其美的部份,而藏者選擇收藏成品(也就是石雕成品),那麼石材與工藝根本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除非把工給磨掉回復成原料的形態,否則,若要強行把工藝和石材割裂開來的審美評價,就根本是一件不實際的舉動。

打個比方,一件美石庸工的成品,並不會因為石頭有多麼漂亮,而讓這個東西變成”美”的。當下市場俗物千萬,終究也是俗物,富含人文氣質與創造力的東西才雋永耐品,儘管它一點不張揚、也未必昂貴非常。

由於收藏界早期曾有[重石]或[重工]之爭,讓不少未經深思的玩家陷入這種無謂的議論,彷彿非得在石與工之中定要分出先後。然而,在很多收藏歷程中,並不曾在”重石”或”重工”之間做什麼取捨,因為關鍵在於”美”!藏家不會收一件他覺得”不美”的藏品。以前不太重視工藝的印石收藏群體,現在也逐漸重視雕工了。

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質”、”境界”、”韻”、”道”、”自性”,無疑是讓壽山石雕的審美體係與主流收藏的評價接軌。氣質、意境這種東西,看似幽虛,形而上,往往說不清、道不明,但對於跨越那道門的人來說卻再清晰不過。所以藏家一何推崇的是”因材施藝”,也不只要看工,要達至藝術審美才是有深度的鑑賞,所以藏家一何痛心的是”庸工毀石”這個問題。

一個明智務實又接軌的藏家,選藏目標,在其個人愛好特性下、人格特質下,以”美”賦予其藏品、無非就是在成千上萬件的雕工藝品中,去尋找那不足1 %的”美”物,求能接近、或者達到藝術高度的”美”的藏品,顯現了雙重意義的歷史與人文價值。這樣的作品,已經超越單純材料價值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集天然之精萃與人文之淳厚於一身,必將世代流傳。


作品可愛之處在功藝精彩外,留有一股文人書房的雅氣文化,書卷氣的魅力和韻味。


作品精彩之處在石種稀缺和材質之美外,有有歷史文豪將相的記錄性的篆刻之美。顯現了雙重意義的歷史與人文價值、世代流傳。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