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To Top

活動追踪

焯印文著-螭的來源傳說

On 06, Jun 2014 | No Comments | In 活動追踪, 焯印文著 | By raymond

日期:01/Jun/2012
媒體:香江藝林
期數:第三期刊物
地區:香港

小堂筆名焯印堂,由於對中國古獸鈕飾印石偏愛,閒來作了小小研究及有些個人心得,怕見不得人。巧緣於(香港藝林)內作了某部份分享。期望各界方家能給小的指正指正。

焯印文著-螭的來源傳說-03


位置:文藝版 P26, P27, P28
標題:螭獸文化淺探(1)

焯印文著-螭的來源傳說-02 焯印文著-螭的來源傳說-01焯印文著-螭的來源傳說-02

 

01序言 注書原因(動機)

眾所周知印章之中壽山石是傑出的代表,壽山石的印鈕雕刻藝術,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一種,自古流傳,有悠久的歷史,這門藝術帶有濃厚的東方藝術特色。而章者,就是人們將石材中最精美的部份截鋸而成,可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所以上品石章稀罕難得,在於施藝、材質、工能、文人活動之中而備受推崇,聞名於世。

近代中華民族國力頂盛,「盛世文藝」、「盛世收藏」、「亂世黃金」等等智慧言句不脛而走。各方除了雅好文客之士外,許多民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理財投資及精神領域,也隨著經濟的發展相應有了變化及提升。壽山印鈕和肇慶的端硯、宜興的紫砂、明式家具一樣,不單有其功能上的一面,更因它們材質之美,印鈕和述體精巧的雕刻藝術,而廣被受眾作為藝術品收藏鑒賞,受到各方好客的青睞及喜愛。

古獸螭虎,是中國傳統的神獸,也是”壽山石印鈕雕刻文化”中最常用最經典的創作題材和內容,在壽山石眾多的雕刻作品和書籍中,又是最常成為粗製濫造的氾濫題材。或者發現部份古獸雕刻雖然一人一格,但千獸一面,所雕古獸幾乎沒有表情,有形無神千篇一律。曾在某壽山國石館,見到一件刻著數條螭虎的作品,雖身形各有所變,但面部表情幾乎全都一致。這類回環往復的情況在壽山石螭虎鈕見得非常泛濫厭倦。作為藏家及鑒賞家,面對這類的章鈕雕時,該如何品評其優缺、如何鑒賞、如何警惕自已?這是作為能藏能鑒者不爭需要的法眼及實力。

由於壽山石傳統以往的師徒制教學下,加上部份從業人員的傳統內韻及素質的良莠不齊,在傳統螭鈕的這一個區域上,敝人看見現時使這個傳統題材的雕刻,由過往的真實面貌慢慢走形蛻變,甚至更甚者部份作品最後成為眾所詬病的謬笑對象。

螭雕用於章材的述體上,各類具體的形像變化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螭的象徵意義是不可以變化的, 否則就很搞笑了。在此,真心希望廣大雕刻大師和雕刻愛好者提高相關的文化素養,至少在創作的時候多做功課以避免犯錯。這對於壽山石雕刻的品位上升是很重要的。

敝人曾經和朋友談螭鈕印,最初的時候曾經部份朋友他們對螭表現出不屑可否,或許是因為現時古獸的分享缺乏、市場上雕工太多的濫竽充數所致。

螭鈕,部份書錄作「蠣鈕」,各述一詞而意共同,敝人往後用螭字作述,不作細分矣。

03 螭的來源傳說

在分享研究為何物之時,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這字的發音和讀法,小堂希望時下許許多多的石頭朋友也不太懂唸這個字了。在東漢的經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內對”螭”的結構和發音作過定義”從蟲離聲”。所以現時人許多時會隨著這個情況去唸,成了誤音,倘若大夥兒不是因為印章石頭的緣故,可能這輩子接觸這個名詞的機會不多。正確讀音和資料如下:

【詞語】:螭虎
【注音】:chī hǔ 螭虎的螭,正確發音唸法同(吃=國語音)相若
【釋義】:1.龍與虎。比喻勇猛的將士。
【釋義】:2.傳說中的龍子之一。亦指器物上的龍形。

螭虎又稱雌虎、螭龍、蟠螭、虯龍。民間各有不同說法,是古代傳說中人們想像的一種神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漢代文獻有記載,螭為龍屬,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傳說中的瑞獸,屬蛟龍類神怪之物,民間視為是一種想像的吉祥圖像,是一種沒有交角的早期龍。牠介於想像與實存之間的動物,傳說是勇猛之獸,善水性。以下有幾種古籍及民間常見由來的分享:

東漢初年吏家班固的《封燕然山銘》:『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漢代大文學家揚雄的《法言》:『螭虎桓桓』,桓桓乃雄壯威武、大氣的形象。
唐代的詩人杜甫《壯遊》:『翠華擁英岳,螭虎啖豺狼』它這勇猛和力量的含義非常明確。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範。是一種完美無瑕,且神聖無比的靈獸,擁有偉大的神力。螭虎在古代是皇帝江山大權的象徵,象徵尊貴,因此在古代不可能為一般人所用。

《說文‧蟲部》:『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 』螭是一種黃色類龍的爬行生物,北方之人稱牠為地螻,螻是一種昆蟲!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驂赤螭青虯之幽蟉蜿蜒。 』
《漢書.司馬相如傳》:『於是蛟龍赤螭,䱭鰽漸離。 』
《後漢書·馬融傳》:“螭,龍之屬。
《廣雅》記述:『有角曰虯,焦角曰螭。 』稱龍無角曰螭龍,即是被龍化的螭。
《龍經》記述:『螭虎』形狀像是龍,喜好文采,姿態悠雅閒逸。立於石碑兩旁。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
《博物誌》晉‧張華:『龍生九子,螭虎好文采。 』
東漢學者高誘注《呂氏春秋》:『螭,龍之別也。 』
今人主編倉修良《史記辭典》:『螭,龍的別名。 』
《辭海》198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蛟龍之屬。 』
《音義》引鄭氏雲:『虎類也,龍形』是螭和虎的合體,所以稱之為螭虎。

張揖曰:『赤螭,雌龍也。 』紅色的螭是雌性的龍!
文穎曰:『龍子為螭。 』龍所生的兒子就是螭了!

螭虎者是「龍生九子,未成龍」之一,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你一定常在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家具、衣料等器物上,見到牠們的蹤影吧!而第二子螭吻也叫鴟尾、鴟尾(音:癡吻)。古書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口潤嗓粗而平生好吞火,也因為此,用來滅火最好,噴水、響號、吞火,與消防員的形像不謀而合。根據《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方士之流上疏進言,說魚虯(螭吻的前身)是大海中有一種魚(水精),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屬水性,可以防火,可以用來厭闢火災,建議置於房頂上以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於是便塑其形像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因此此螭通常在中國瓦頂建築殿脊兩端出現,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捲尾龍首走獸就是其遺像。

是中國傳說中的龍的來源之一,也稱蚩尾,是一種海獸,螭吻有另一變種叫螭首,嘴大,肚子可以吞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又稱為螭首散水,也可壓火災。

考古學說:螭的圖案和出現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一般認為,傳說中各種各樣的螭其實都是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某一部族的圖騰。

民間一說:螭虎亦即壁虎,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是日常家居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能在天花上爬行,由於是蜥蜴類,所以中國便當作一種龍或龍的代表。

民間二說:一般世俗的說法,古代的龍,具有多種形狀,身上有鱗片的叫做「蛟龍」,有翅膀的叫做「應龍」;頭上有角的叫做「虯龍」,沒角的叫做「螭龍」。是由龍所衍生出來動物,不過無論是哪一種龍都是尊貴、祥瑞的象徵,可以驅魔鎮邪。

民間三說:螭虎天生好吃,吃其身剩一腳。所以螭虎名為螭,與「吃(國語音)」同音。

民間四說:在中國歷代相傳資料中說,龍是神靈之精,四靈(龍、鳳、麟、龜)之長。一般世俗的說法,龍的身上有鱗片的的叫做「蛟龍」,有翅膀的叫做「應龍」,頭上有角的叫做「虯龍」,沒有角的叫做「螭龍」,沒法升天的叫做「蟠龍」,喜愛水的叫做「蜻龍」,喜愛火的叫做「火龍」,愛鳴叫的叫做「鳴龍」,愛好戰鬥的叫做「蜥龍」。

民間五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螭魅”之載,其中“螭魅”一詞的杜預注稱:“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如淳曰:『螭,山神也。 』等等。意思就是說螭是山野間的神物,有”守護神”之稱,會吃人的生物。在古籍《左傳·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魎,莫能逢之”之載,其中“螭”字,據注家稱:“螭,山神,獸形,這裡“螭”與“魑”也相通。於漢代是神仙思想中神異動物中的「四靈」之一,螭的誕生有說山林之氣所而成。在中國陰陽天地之說中,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螭虎”是天地合而生之物,能平陰陽的神獸,自古以來,人們皆信螭獸能帶來祥端之氣,代表祥瑞,亦有鎮邪之意。

民間六說:青蚯白螭,相傳乃天界玉帝座前神獸。是能進入三界、穿梭人神聖境的靈獸,民間視為是一種想像的吉祥獸,在春秋時期屈原《離騷》句:“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Tags | , , , , , , , , , , ,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