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史學
壽山史學-鈕雕的歷史與壽山石的發展
On 05, Aug 2016 | No Comments | In 壽山史學, 活動追踪 | By raymond
壽山鈕雕的歷史是和印章連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鈕。據有關歷史考證,最早的印章始於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以其作為憑信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是王侯將相、達官顯貴的專用品。
古今皆是,自有印章,便有印鈕裝飾,無所謂誰先誰後。最初的印鈕也十分簡單、純樸,只在印章上方鑽一小孔,用來穿繩系結以便攜帶,因此印鈕也稱“印鼻子”,俗稱印鼻子。開始純為實用,而後才加以巧飾,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印章在材料和鈕飾上,雕刻不同的獸頭,用以標誌各級官階。根據使用者不同的權位和官銜,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如秦時的官印,除了用金、銀、銅等質料的不同來區分官爵的高低外,還在印鈕的裝飾上加以區別。到了漢代,皇帝用玉璽虎鈕,皇后用金璽虎鈕,諸侯王用金璽駝鈕,皇太子、刊侯、丞相、太尉、三公及左右將軍則用金印龜鈕,俸祿二千石的官,用的是銀印龜鈕,二百石至千石的,則用銅印象鈕……此後,歷代王朝,二至君王下至各品官員所用印鈕,以職位高低,多為螭、獅、龍、鳳、虎、辟邪、饕餮、麒麟、鴕鳥、鼇、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
古代印章的材料通常使用金銀銅玉,而非石頭。 20世紀50—60年代,湖南長沙一帶相繼出土了10多枚西漢滑石印,多為鼻鈕、台鈕、橋鈕及龜鈕。考古界據此認為,石印的歷史應該始於秦漢。由於石印易於受刀,所以時人競相採用,很在文人雅士中得以盛行。
到了元代,王冕首創以花乳石作為印章材料肇始,因石印易於受刀,為時人競相採用,遂至盛行。壽山石的鈕雕歷史才得以翻開第一頁。以壽山石作印材,因為壽山石不僅柔而易攻,尚有潔淨如玉、色彩斑斕等優點,因此備受各方人士青睞,壽山石印鈕的歷史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發祥。
到了明代,壽山石印章廣泛使用鈕雕,勃興起來。壽山石印鈕開始勃興盛行,成為壽山石雕的一個特殊品種和藝術。本世紀50年代初,福建泉州蘇大山先生捐獻的明朝思想家李卓吾遺印兩枚,是清朝同治年間修林李小宗詞時出土的,一鐫白文“李贄”,一鐫朱文“卓吾”,均鈕刻單獅,蹲坐側首,神態淳樸。這是迄今僅見的明代壽山石印鈕藝術晶。
清初,壽山石鈕雕的技法和內容得到進一步發展,圖案從以古獸為主逐漸發展到博古圖案、翎毛、魚蟲、花果、人物等品類。在小小的印鈕之上,傾注著許多石雕藝術家的心血,費盡心機,他們以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藝術修養,賦盈盈方寸以萬種風流。清代一代宗師楊璿/楊玉玻、傑出的雕刻家周彬/週尚均,都是鈕雕高手。楊璿的鈕飾風貌是集古代玉璽銅印的規範,充分發揮壽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藝,突出獸鈕的神形與情趣,因而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周彬制鈕的風格則以樸茂、清靈、流暢著稱,其鈕雕常常外形誇張,境界神妙。他還善於擷取夔紋圖案刻博古平鈕,並在印臺四周刻淺浮雕錦褥紋和取古銅器圖案加以演變作邊紋,週尚均的博古圖案直處平整,轉角處圓渾流暢,圖案間隔緊密,有針線難入主妙,堪稱一絕。
清同治光緒年間,福州“東門派”鼻祖林謙培也精於印鈕與博古圖案的雕刻藝術,所刻獸頭形態傳神,刀法靈動,鬚髮均用開絲,從不間斷。其高足林元珠的鈕雕,遒健有力,神態逼真,尤精於須、鬃、毛、發的刻劃。自林謙培、林元珠之後,“東門派”鈕雕的傳人很多,傑出者如林元水、林友清、鄭仁蛟、林壽堪、週寶庭等。他們雖繼承師法,但各有新意,尤其是周寶庭的獸鈕雕刻,兼融東、西兩個門派之風韻,總結出古獸鈕百餘種名目,堪稱是壽山石鈕雕的一代宗師。
“西門派”本來就以治印雕鈕作為本門派的宗業,因此從潘玉茂開始,到潘玉進、玉泉兄弟,以及後續弟於林文寶。陳可觀。陳可銑等都是雕鈕名家。作品風格與“東門派”遏異,以古雅大方,渾樸厚重,深得文人雅士的珍愛。
新時期以來,“東門派”鈕雕傳承新人層出不窮,湧現出王炎銓、楊祥、郭祥忍、鄭忠明、吳陽明等一批鈕雕名家和高手。郭功森的兒子郭祥忍不僅繼承父業還大膽創新,他雕刻的印鈕達數百種,形態逼真,刀法細膩,是收藏家競相追逐的佳品。如他的新作《龍鳳十全》,在2002年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評選中,榮獲金獎。此外,他雕刻的《王者之尊》、《十三太保章》,也可稱為傳世之寶。 “西門派”本來就是以印鈕作為本門派的宗業,因此從潘玉茂開始,到潘玉進、潘玉泉兄弟以及後續弟子林文寶、陳可觀、陳可銑等,都是鈕雕名家。其作品風格與“東門派”迥然不同,古雅大方,渾樸厚重,深得文人雅士珍愛。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壽山石鈕雕內容越來越豐富,由古獸擴大至花果人物,連印邊的花紋也形形色色,有斷紋、雙不斷紋紋、水波紋等10餘種,真是方寸大天地,紋絲見功夫。
今日高檔的壽山石印章,幾乎每章必雕鈕,除了刻古獸鈕外,尚雕現代動物、植物,也雕人物、花果魚草,還兼雕薄意,是古代習尚流風的延續和發展。印章有鈕無鈕,其經濟和藝術價值相去甚遠。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