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To Top

活動追踪

雕題賞折-仙佛寓意-彌勒佛主題

On 14, Dec 2020 | No Comments | In 活動追踪, 雕題賞折 | By raymond

彌勒佛此類壽山石雕擺件、把件、掛件常用的大熱傳統題材,經歷代雕刻藝人的塑造,彌勒佛遂成了今日袒胸露腹、佛意縱觀世間百態、早已心知肚明,笑納虔誠,垂耳聽風、皆大歡喜的形象,他平日肩荷布袋雲遊四方,以禪機點化世人,加上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除暴安良,讓種生離苦得樂。故雕件首重佛相和藹傳善,次重袒胸容萬物,其重童子、佛袋、智珠、荷葉、金錢、蝙蝠等等。現在漢族地區佛教寺院中門裡供奉的大肚彌勒就是他的造像。

雕題賞折-彌勒佛經典主題

彌勒佛的由來

佛,意譯覺者、知者,覺悟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佛,非有非無,現有現無,情與想當下融為一體,世間萬物不離一顆心,覺悟後再於行持方面圓滿,就是佛類的世界了。

彌勒佛是未來佛,現在世雖為末世,仍處在釋迦牟尼佛的“餘威”下。今人最喜歡的擺件題材就是彌佛了,為何這麼迫不及待地與世人玩親近感呢?蓋因是他的獨持氣質使然,而這種特質今人所不具備。壽山白紋洋-彌勒笑佛大擺件

彌勒佛又稱大肚佛,”彌勒”是梵文的譯意,原意稱”慈氏”,故名慈氏菩薩或阿逸多菩薩,據說他住在璺率天上,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即釋迦牟尼預言其迦牟尼佛之後彌勒佛將要在華林園龍華樹下繼任他的佛位而成佛,在佛教中後被尊為未來佛。有著最慈悲的胸懷,最無邊的法力,助世人渡過苦難。

壽山石-蛇匏石-布袋彌勒佛如意童子擺件

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像大使,也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表。 他在笑什麼?為什麼笑?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針對彌勒佛肚大過人、笑容滿面這兩個特點寫下了不少語言詼諧、飽含哲理的楹聯,點撥人生,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河南田黃凍-彌勒佛如意童子長方章

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中國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將其尊俸在寺廟的前殿。由於大肚彌勒佛像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因此深受信眾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見到佛像時,激發出輕鬆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這樣的對聯與彌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啟迪人們寬容的心靈。為佛法莊嚴的寺廟帶來愉悅的氣氛。

壽山石坑頭凍-笑口常開彌勒佛擺件

現今雕刻界有的把羅漢也當成佛,其實羅漢在佛門中被斥為焦牙敗種,他們執於空,不會再到有的世界來,離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境界有差距。佛把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當成“自己”一時不察幻出的影像,與世間人只是執著於個體自然物為我,有著天壤之別。世間人把肉體當成我,並且執迷不悟,這正是彌佛要來世間的原因。

壽山石坑頭晶-笑口常開小擺件

彌勒佛的南傳後變化

現在中國民間的彌勒佛並非是佛國三世的彌勒佛,而是個實實在在的中國人,選取大肚彌勒佛的造型,其實是從一個叫”契比”的布袋和尚形象塑造出來的。五代後梁時有一僧人,名”契比”,常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入瘋癲,自稱乃彌勒化身。他能預報天氣,為人說禍福,很靈驗,因而名躁一時,契比圓寂死時也不一般的化身,其說完安然而逝,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胖和尚就是彌勒佛,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黃瑪瑙彌勒佛手件

在禪宗的六祖慧能南方普法之前,彌勒造像與其他佛像并無如此巨大的分野,但在禪宗的影響下,契此作為禪宗修持方式的代表,逐漸替代了端坐蓮台的菩薩形象,由於契此在傳說中的外形,頭肥體胖,經常赤腳靈腹,張口大笑,平時總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就乞,分少許入袋。饑即食,飽便睡。生性喜歡小孩,時與嬉游,山間水涯,悠然自適,因此後世所見,禪宗寺院中的彌勒菩薩,均呈此貌。翡翠帝王綠-彌勒佛吊墜

佛的世界已沒有世間的煩惱,喜也是憂,憂不離喜,煩離即菩提。這個時候的人物力求圓滿,神氣要飽和,一眼觀之,全身心的舒暢感油然而生。故彌勒佛石雕以大肚、笑口便開、大笑為形象,如”大耳橫額方面相,肩圓腹滿身軀胖,一腔春意喜盈盈,兩眼秋波光蕩蕩”,有“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之說,所以又尊之為”笑佛”、”布袋和尚”、”布袋佛”,平淡中可見奇趣,淺近中而具哲理,楹聯表達的人生態度,簡直超凡入聖。代表了人們嚮往寬容和善、幸福的願望。各位能在多本出版品中看見類型精典。翡翠木那綠-彌勒佛吊墜

彌勒佛的形象特徵

在壽山石雕刻中,我們可見的彌勒造型,均是身背布袋,笑口常開的胖大和尚,或身背布袋,或躺臥在地,身畔有童子嬉笑或依偎,以卧姿最多,其出處是因契此在傳說中喜愛”隨處偃卧”的癖好。禾田糖白玉-彌勒佛掛墜

彌勒佛此類壽山石雕擺件、把件、掛件常用的大熱傳統題材,經歷代雕刻藝人的塑造,彌勒佛遂成了今日袒胸露腹、佛意縱觀世間百態、早已心知肚明,笑納虔誠,垂耳聽風、皆大歡喜的形象,他平日肩荷布袋雲遊四方,以禪機點化世人,加上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除暴安良,讓種生離苦得樂。故雕件首重佛相和藹傳善,次重袒胸容萬物,其重童子、佛袋、智珠、荷葉、金錢、蝙蝠等等。現在漢族地區佛教寺院中門裡供奉的大肚彌勒就是他的造像。

壽山石芙蓉晶-布袋彌勒佛擺件

彌勒佛的寓意

五個童子與彌勒佛戲耍: 彌勒佛,佛教大乘菩薩之一。一般指佛教寺院中胸腹袒露滿面笑容的胖和尚塑像,稱為彌勒。也有以傳說中的布袋和尚為彌勒菩薩化身。舊時民間瓷塑,五童子娃娃爬在彌勒佛身上嬉戲。家裡擺上一個,取意合家歡喜。

新疆和田玉白玉料-彌勒佛小掛墜

布袋與彌勒佛:布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民間卻很看重它。歷史上是有一個禪宗方僧,常常背著一個大布袋到處化緣,乞求布施,人號布袋和尚。他死後人們又多次看到過他,所以,人們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在很多的地方,一般的家庭在布袋裡常放些大米,不能讓他空著,這樣就能求得天地賜食與這一家,有的地方驅除鬼魅的巫師,常常一手拿竹枝,一手拿一個布袋,據說他能把鬼魅趕進布袋化為烏有。

彌勒佛的雕刻手法

涉及彌佛佛題材的雕刻,眾大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都有他們的共同點,分別如下:

翡翠冰糯綠-彌勒佛掛墜翡翠冰糯綠-彌勒佛掛墜

  1. 飽滿:因為彌佛已悟達世間真相,眾生與其均為妙淨明心所現物,且覺行已是大圓滿,所以這個題材的飽滿是最基本要求。而這個飽滿,碰到壽山石的情懷,更能體現。壽山石之所以受眾人喜歡,除了顏色上的多彩豐富,就是肉質凝潤。通過砂紙的從粗到細的磨光,呈現出其一流的光水,因此飽滿情況下的它們,最能在人與石之間共語。從手感上來講,飽滿的石頭把玩切合度甚至在印章之上,日夜的磨合也更容易產生包漿。
  2. 神情:世間萬物皆為已出,面對眾生如同親生女兒,彌佛的和藹可親真不是“秀”出來的。有的人說彌佛大肚能容天下事,還真是小看了他老人家,在他老人家的字眼裡估計還沒有“忍”字。無欲品自高,彌佛存在於世間,對於名利無任何牽掛,所要的僅是趕緊喚醒夢中人   另外,悟達事相後,心情的愉悅感已達極端,他的笑是會心的笑,是出於自性本真。每一個看過彌佛笑的人,心情均是歡樂喜悅,不知不覺中已被他老人家消去不少業障。通過笑的對接後,這個眾生也從此與彌佛聯上緣,也終將有一天與之相見。
  3. 材質:大圓滿的作品,當然在材質選擇上的苛求,也不例外。一些坑坑洼窪的原石,強行雕這個題材,也終將現出彆扭的一面。除了形狀要求外,材質還不能有明顯的裂格與瑕疵,前者雕好後脫油就會現出白片,後者終將成為眼光焦點。

禾田玉-彌勒佛小掛墜

Submit a Comment